走笔多哈:1天看2场世界杯?全球老记破天荒,快乐成双的代价是疲劳也加倍!
卡塔尔是世界杯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小的东道主,世界杯8座球场也没有相隔天涯海角,而是以多哈市区为轴心四面布点,所以最远的球场距离市区也就100公里左右。
图说:全球老记在世界杯球场带桌工作席区域观看、报道比赛。
图说:大多数记者无法申请到带桌工作席位,只能在观众席观看、报道。
国家小、城市小、球场接近,让全球记者的快乐加倍。历史上,来自五湖四海的足球老记,第一次实现了常态化每天看两场世界杯的“观赛自由”——在过去,由于天高路远,城市分散,一天能看一场球并完成报道任务,已属不易。
算上2002韩日世界杯的唯一一次无证有票在看台采访,这是记者第六次采访世界杯。卡塔尔世界杯,每天有4场比赛,注册记者最多能申请到2场比赛媒体票。作为“老司机”,我不仅充分享受快乐成双,还在看完第一场赛事后,首次经历乘坐媒体班车“迅疾转场”的初体验。
图说:采访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,全球记者早早来到发布厅抢占有利地形。
卡塔尔世界杯的媒体班车,分两种:一种是主新闻中心前往比赛球场,另一种是从A球场转场前往B球场。相比常规媒体班车,球场之间转场的专用媒体班车,数量极少、记者极多、时间极有限,基本是僧多粥少全靠抢,谁身体好谁挤上车。
卡塔尔是土豪国家,平时居民出行基本都靠私家车,公共交通并不发达。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各国球迷,卡塔尔不惜花费360亿美元全新修建三条地铁,世界杯期间免费开放,一心一意做好球迷的交通服务。
图说:媒体记者深夜搭车班车转场。
球迷出行可以慢悠悠坐地铁,世界杯媒体记者受限于工作性质,必须依赖媒体班车,毕竟发稿报道的时间紧、任务重。作为自由撰稿人的钱俊,是本次世界杯官方持证摄影记者,他就感慨:“首先,组委会能想到用班车帮助记者转场,已经很贴心;其次,卡塔尔世界杯的路口标识、志愿者经验等还有欠缺,加上堵车和司机不认路等,转场报道经常有意外、很复杂。”
上周,笔者亲身感受了从阿图玛玛球场到海湾球场的世界杯报道“超级大转场”:一个球场在所有8座球场的最南端,一个在最北端,记者一路耗时接近两个小时,路程接近120公里,相当于从崇明岛开车去金山石化。等记者紧赶慢赶惊魂未定冲进球场,比赛已踢了10多分钟……
图说: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的“1+2”世界杯报道小组的三位成员,在卡塔尔前方参与报道。
历史第一次一天观看两场球,还有两大全新问题,困扰着媒体记者。第一,没时间吃饭。转场时段往往是晚餐时间,记者们只能在抵达第二个球场后,在媒体中心的简易咖啡厅一杯咖啡、一个三明治简单对付下,但由于记者集中抵达,每次都要大排长龙,花费20多分钟;第二,摄影记者不仅挨饿,哈爱要受冻。卡塔尔目前是冬季,晚上最低温度也有15摄氏度左右,但球场竟然还是会开冷空调,风口直对摄影记者所在位置。新华社一名摄影同行连连摇头:“拍完45分钟的上半场,我必须去买杯热咖啡保命,否则整个人浑身发抖,真的太冷了!”
一天看两场球,更意味着全球媒体人的工作强度悄然加倍。每晚结束看球、发布会和混合区采访,笔者返回驻地往往是第二天凌晨3时,睡5个小时后起床,就要开启新一天的发稿。如此高强度的报道连轴转,对体能储备、连续作战和身心健康,确实也是不小考验。
图说:球场、新闻中心、住所,在多哈的全球记者基本保持“三点一线”。
当然,凡事有因皆有果——既然享受了一天看两场球的快乐成双,自然也要接受工作强度、疲劳程度的加倍奉还。对广大中国球迷,熬夜看世界杯和媒体记者前方采访,应是相同感受——累,并快乐着。